成渝地區在全國區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不斷上升
據《新聞聯播》報道,10月16日,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,審議了一份重磅文件——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》。
官方直陳,此舉是“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、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大舉措”。
從沿海到西部內陸
這一綱要的背后,是區域經濟布局。
這幾年的中央政治局會議,曾經審議了不少與區域經濟布局相關的文件。
比如,2015年4月的政治局會議,曾審議通過《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》;再比如2019年5月的政治局會議,審議了《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》等。
除了京津冀、長三角之外,粵港澳大灣區也是區域布局中的重要一環。
如果翻開地圖你就會發現,京津冀、長三角、粵港澳大灣區都在沿海。而今天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,則指向了中國西南。
如何理解?
成渝地區如果能與沿海三大增長極連點成線,將形成一個占全國經濟總量七成以上的巨大菱形空間,形成“北有京津冀,東有長三角,南有粵港澳,西有成渝”的中國區域經濟格局。
新華社直陳,這意味著中國發展方向從主要的向東向大海,正在轉變為“陸海內外聯動、東西雙向互濟”。
△圖來自《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》
拓展戰略回旋空間
看這份規劃綱要,要結合當下的局勢。
“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增加了我國發展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。”西南財經大學西財智庫首席研究員湯繼強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提到,雖然疫情并不意味著世界各國相互關聯的終結,但各國轉向國內的趨勢已經開始出現。
今年在經濟層面,最高決策層提到,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、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。
國內大循環,離不開廣袤的西部地區。
統計數據顯示,京津冀、長三角、粵港澳三大經濟圈用全國2.8%的土地聚集了約18%的人口,貢獻了約38%的GDP,而整個西部地區占據71%的國土面積,GDP僅占全國的20%左右。
新華社曾解讀稱,新中國成立以來,成渝地區長期扮演著戰略大后方的角色。
有專家稱,“在當前形勢下,成渝地區形成高質量發展增長極,可以大大拓展我國戰略回旋空間,應對國內外政治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,鞏固國家戰略安全。”
重要增長極
當然,中央對成渝地區賦予重任,是循序漸進的過程。
今年1月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,就曾研究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問題。
那次會議聽取了國家發展改革委、重慶市、四川省關于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問題的匯報。
最高決策層提到,“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,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,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,對于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。”
這兩年,四川和重慶也陸續增添了不少新鮮血液。
比如,去年9月,時任中國僑聯副主席的李波空降重慶,李波是“海歸”,系美國斯坦福大學經濟系經濟學專業、哈佛大學法學院職業法律專業博士研究生,他長期在央行工作,有豐富的金融領域經驗。
今年3月,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羅文空降四川,擔任四川省委常委、省政府常務副省長。
羅文曾任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、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,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等。
定位
政知君注意到,今天的政治局會議,再度提到了中央對成渝地區的定位是“兩中心兩地”,即重要經濟中心、科技創新中心、改革開放新高地、高品質生活宜居地。
其中,“科技創新中心”備受外界關注。
政知君注意到,就在今年5月,重慶高新區、成都高新區簽署了相關協議,稱將加快構建“兩極一廊多點”創新格局。
“兩極”即以成都高新區為支撐的中國西部(成都)科學城、以重慶高新區為核心的中國西部(重慶)科學城。“一廊”即成渝科技創新走廊;“多點”即成渝地區多個創新功能區和創新節點。
一個月前(9月19日),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、國務院副總理劉鶴還曾到四川綿陽調研。
劉鶴提到,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,以服務國防建設為基礎,以軍民融合為重點,努力形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創新高地,探索打造區域科技創新特區的路徑。
今天的中央政治局會議,還對成渝地區提出了具體要求,包括:
健全合作機制
共同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,營造一流營商環境
建設好西部陸海新通道,積極參與國內國際經濟雙循環
堅持不懈抓好生態環境保護
處理好中心和區域的關系等
會議還特別提到了重慶和成都。
突出重慶、成都兩個中心城市的協同帶動;著力提升重慶主城和成都的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,推動城市發展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,以點帶面、均衡發展,同周邊市縣形成一體化發展的都市圈。
來源:政知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