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 新華社記者 高敬 梁曉飛 付昊蘇
早晨,你用手機軟件約人跑步;中午,你用手機軟件點個外賣;傍晚,你用手機軟件搭個“順風車”回家;睡覺前最后一件事,你躺在床上翻翻微信訂閱號……
這其實是許多人的普通一天。
互聯網+需求,催生就業新群體
想吃隔壁那家店的豪華套餐卻又懶得出門,咋辦?拿出手機點一點,只要半小時,外賣小哥就把美食送到了。
今年春節過后,27歲的周小帥成為送餐員大軍中的一員。一部手機、一輛電動車,加上公司配發的統一制服,這就是他的工作標配。
每天10時到14時、17時到21時,是周小帥和同事們最忙的時候。“一個人一天多時能接30多單,少了也有一二十單。”他說,“每天騎著電動車能跑200多公里。”
周小帥所在的黃村站點只是百度外賣在北京市大興區的一個小站,有近20人。記者從百度外賣了解到,從2015年5月產品推出到現在僅一年多時間,他們在北京已經有超過1萬名送餐員,在全國的送餐員達5萬多人。今年年底,預計公司在全國的送餐員將達10萬名。
2015年7月,國務院《關于積極推進“互聯網+”行動的指導意見》印發。家政服務、文化創意等行業紛紛搭上“互聯網+”的快車。中國的第三產業正在快速增長。數據顯示,一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.6%,比第二產業快1.8個百分點,占GDP的比重達到56.9%。
專家認為,相比一二產業,服務業對就業的拉動作用最明顯,這也是中國經濟增速下行但就業保持穩定的最重要原因。
互聯網+流量,公眾號、“網紅”紛紛登場
“我還年輕,要到外面闖一闖。”做出創業的決定時,26歲的李彤對自己這樣說。
李彤原來在山西焦煤汾西礦業集團工作。完全出于個人興趣,他在業余時間創建了“串價網”,轉載和推送一些當地的時政新聞和便民信息。在他的不斷努力下,這個微信公眾平臺慢慢有了雛形。
2013年12月,“串價網”旗下成立“微E影視團隊”,團隊拍攝的一些視頻創造了10多萬點擊量。人氣高,粉絲多,商機就找上門來。
今年初,隨著煤炭行業去產能推進,集團開始轉崗分流,李彤果斷選擇了停薪留職、自主創業。如今,“微E影視團隊”由最初的3個人發展到15個人,視頻點擊率累計超過300萬次。
在微信訂閱號這個新的媒介生態圈,一些“大號”的文章閱讀量輕松達幾萬甚至十萬以上,其中不少訂閱號的負責人是辭職后自主創業,專職運營微信。
在互聯網領域,流量就是財富。今年北京國際車展,不見了衣著暴露的車模,卻迎來了手持自拍桿的女主播,這是被稱為“網紅”的一類網絡新角色。
實際上,網絡主播、網店模特等已成為不少人的第一職業。“網紅”們實打實地給網店增加了銷量,有的“網紅”還受到資本市場的追捧。
業內人士指出,“網紅經濟”的風口已經到來,現在有多種變現模式讓“網紅”把流量變銷量,“網紅經濟”甚至還能倒逼產業變革尤其是紡織服裝行業。
互聯網+分享,用知識和經驗創造財富
老家在東北的李新軍,如今定居在海南三亞。3年前從國企退休的他,在這里開始了職業生涯的第二春。
李新軍說,剛到三亞時人生地不熟、挺孤單。兒子看他閑著無聊就幫他注冊了一個滴滴司機資格,勸他開車出去轉轉。沒想到這一轉停不下來了。
“來三亞旅游的人多,我每天出車能掙個兩三百塊錢,比退休前掙的還多。”他笑著說,“人都說住在三亞開銷大,我反倒來這兒掙了錢。”
李新軍跟人分享的是車,而很多人分享的是“人生經驗”。
手機里裝上個運動軟件去晨跑、夜跑成了一些人新的鍛煉習慣。這也給運動達人帶來了新機會——陪跑師,他們可以把自己健身跑步的經驗傳授給新手。
旅游熱興起,使酒店試睡員成為一個月收入過萬的職業。試睡員將自己住酒店的感受、評價等實用信息分享到在線旅游網站,為游客選擇酒店提供重要參考。
“有一技之長未必要依賴公司,這在未來是一個趨勢。”北京一家職業培訓機構超驗極客的CEO耿賽猛說。
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發布的《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6》顯示,2015年中國分享經濟領域參與提供服務者約為5000萬,約占勞動人口總數的5.5%。
專家表示,眾多分享經濟平臺培育了規模巨大的自由就業群體。相比正規就業,分享經濟可以讓從業者自由地進入或退出社會生產過程,減輕了個人對單位的依賴。
中國經濟的互聯網色彩越來越濃。互聯網和傳統產業不斷融合發展,將帶來更加多樣和靈活的新崗位、新職業。
據新華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