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短短20天內,中央密集開會,除了疫情,還部署了同一件事情——“新基建”。其高頻率可謂十分罕見。
疫情當下,此次“新基建”,到底什么來頭?又和2008年的“四萬億”有何不同?
01“新基建”什么來頭?
談到基建就想起“鐵公機”?這個刻板印象或許是時候刷新了。
3月4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,指出要加快5G網絡、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。
這次會議關于基建的措辭,連用了兩個“加快”:要選好投資項目,加強用地、用能、資金等政策配套,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。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、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,加快5G網絡、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。
“新基建”的受重視程度,讓各界人士嗅出了不尋常的味道。
近期,中央還曾召開3次有關“新基建”的會議:
2月23日,中央召開工作部署會議:智能制造、醫療健康等新興產業展現出強大成長潛力。
2月21日,中央政治局會議:推動生物醫藥、5G網絡、工業互聯網等加快發展。
2月14日,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: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。
一時間,“新基建”成為經濟大熱詞。5G、云計算等板塊紛紛掀起漲停熱潮。
如何概括此次“新基建”?兩個字:硬核。四個字:硬核科技。
簡單來說,“新基建”就是指發力于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,涉及的領域全都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短板,有些還是被國外“卡脖子”的環節。哪怕現在不干,將來總有一天還是得干。
此次“新基建”包含7大領域:
1.特高壓;
2.新能源汽車充電樁;
3.5G基站建設;
4.大數據中心;
5.人工智能;
6.工業互聯網;
7.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。
地方有關“新基建”的規劃,也正準備紛紛“上馬”。據《21世紀經濟報道》報道,近期北京、河北等13個省市,公布了總投資額近34萬億的“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”,其中就包括了“新基建”項目。
平宏觀認為,“新基建”背后涉及的投資項目,比如5G建設,將帶動數萬億投資。
但擔憂也隨之而來:這輪“新基建”會不會是“新瓶裝舊酒”?與2008年的“四萬億計劃”如出一轍?只怕“老路重來”,又一次造成供給過剩的局面?
02和2008年的“四萬億”有何不同?
現在一提到基建,有人就會“上綱上線”,說是刺激“鐵公基”(鐵路、公路、航空等)、是信貸放水、是2008年“四萬億刺激計劃”重來。
這或許是一種誤讀、誤解。
把“新基建”與2008年“四萬億”“老路重來”等說法混淆,可以說這種思想認識還停留在上一個時代。恒大研究院院長、經濟學家任澤平明確表達了他的觀點:旗幟鮮明地倡導“新基建”,而不是四萬億重來。
為什么說這輪“新基建”,不會是2008年“四萬億”的重演呢?
1.“新基建”的關鍵是新
啟動“新”一輪基建,關鍵著眼點在于一個“新”字。
2008年“四萬億”涉及的“老基建”,主要是鐵路、公路、橋梁等“鐵公基”領域。
而“新基建”卻是有時代烙印的,涉及的是5G、人工智能、數據中心等科技創新領域基礎設施,和教育、醫療等民生消費升級領域基礎設施。
“新基建”既是基建,同時又是新興產業,一頭連著巨大的投資與需求,另一頭牽著不斷升級的消費市場,是未來20年數字經濟時代,支撐中國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基石。
2.投資主體呈現多元化
據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觀點,過去我國基建投資主要是地方政府主導,投資主體單一。
而“新基建”中相當一部分項目是由市場驅動,或者說是市場與政府合力的結果。民間投資在其中聲量越來越大。
米筐投資的一篇文章認為,近期地方政府“34萬億投資計劃”中的資金,一部分來自于政府或其投融資平臺,另一部分來自國企央企和民營企業。政府資金是“引導資金”,起到的只是杠桿撬動的作用。
3.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
就經濟結構而言,2020年也不可簡單地拿來與2008年相比。
與2008年不同的是,現在消費是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。據國家統計局數據,2019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7.8%;而回望2008年,消費對經濟的貢獻不過30%。
4.不是所謂的“信貸放水”
從某種程度上來講,當初2008年的“四萬億計劃”是以信貸放水為主的。
但要知道2008年中國經濟總量不過30萬億,如今已是逼近百萬億的體量。如果想靠強投資拉動經濟,需要的資金“彈藥量”得有多大?多大規模的信貸投放才能匹配得上?
2020年不會是簡單的2008年的重現。出于穩經濟的考量,即便不得不適當加杠桿,態度也必然是審慎和克制的。
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推算,基建增速每提升1個百分點,拉動GDP增速0.11個百分點左右。2019年基建增速是3.8%,若想實現今年5%-6%的經濟發展目標,基建增速至少要達到10%,即新增基建超過2萬億。
這新增的兩萬億通過赤字率上調和專項債等手段的發力,便能夠覆蓋。目前,中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仍然有許多操作空間。
“新基建”正在凝成一種共識,它并非2008年“四萬億重來”。
03“新基建”正逢其時
當前中國經濟正面臨著來自多方面的壓力:疫情使經濟陷入短期“停擺”;經濟處于轉型陣痛期;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向著深水區推進。
那么,該怎么對沖這些風險?
據任澤平的觀點,“新基建”短期來說,有助于擴大需求、穩增長、穩定就業;長期來看,有助于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,提升長期競爭力,改善民生福利。
1.“新基建”是穩增長政策的發力點
中國經濟今年一個很重要的穩增長舉措在于穩投資,而穩投資里面一個很重要的節點在于穩基建。而傳統基建投資的邊際效益正在下降,需要推動“新基建”來優化投資結構,使短期刺激有效需求和長期增加有效供給相匹配。
2.“新基建”與中國經濟長期轉型方向一致
據中信證券宏觀經濟團隊分析:
第一,“新基建”與高質量發展相關,聚焦點在于科技創新,包括5G建設、大數據中心等。
第二,“新基建”與新型城鎮化相關,聚焦點在于擴大城市圈的經濟輻射能力以及提升城市治理水平,包括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等。
第三,“新基建”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關,聚焦點在于“補短板”,包括公共衛生服務、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。
3.“新基建”背后有著巨大市場需求
“新基建”背后藏著大生意,無論是5G基站建設,還是大數據中心,每一個領域身后都是千億、萬億、乃至數十萬億的大市場,投資潛力巨大。
不少人正“虎視眈眈”。以5G建設為例,中國信通院預計,到2025年,5G建設投資累計將達到1.2萬億元,帶動的產業鏈上下游及各行業應用投資,將超過3.5萬億元。
更關鍵的是,5G建設還有助于培育繁榮互聯網經濟、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產業,帶動10幾萬億產值的新經濟,為中國搶占全球新一代信息技術制高點奠定基礎。
從這次疫情不難看到,整個中國經濟“在線”進程迫在眉睫,在線教育、遠程辦公等新經濟一夜崛起,這背后也意味著對5G、人工智能等“新基建”的巨大需求。
04結語
在這次疫情中,我們看到了中國“基建狂魔”,為拯救生命做出的爭分奪秒的賽跑:火神山、雷神山兩座救命醫院分別都在12天內建成。
這背后是過往幾十年在“鐵公基”領域的汗水積淀。
回望中國經濟過往歷程,正如任澤平所言:“過去40年,若沒有適度超前的基建,怎么會有中國制造的強力競爭力?”
正因為此,中國才能成為世界制造業中心,逐步成長為GDP總量近百萬億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。
而在當下中國經濟處于嚴峻復雜的形勢下,更是亟需“新基建”的接棒與突圍。
“新基建”不僅將會是應對疫情和經濟下行的有效政策手段,更會是大國競爭和改革創新的關鍵殺手锏!
來源:決策雜志